青山绿水,饮水思源,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亚洲联合时报 2023-11-29 17:03

文/塞万

“茶园绿油油哎梯田翻金波

哎五彩花开千万朵千万朵

哎江三木罗

各族人民哎团结紧向前进

壮志震山河”

小时候经常会听到一首老歌《阿佤人民唱新歌》,后来知道阿佤是指云南边陲的阿佤山区,那里是中国佤族的聚居区。

今天终于有机会深入到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

10月26日,“同饮一江水”澜湄水资源合作2023年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美丽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详细了解澜沧江流域农村水利工程惠民举措、小流域水生态治理与保护、保障城乡安全饮水、乡村振兴和水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成效,感受当地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

沧源佤族自治县,旧称阿佤山区,位于临沧市西南部、中国西南边陲中缅边境上,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县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县域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勐冒县和南邓特区接壤,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是中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最前沿窗口。

在佤族的多个创世神话中,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叫“司岗里”。“司岗”是葫芦、山洞或孕育器的意思,“里”是出来的意思。“司岗里”就是说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是从一个类似葫芦一样的山洞里诞生的。所以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

沧源地区在西汉属古哀牢国地。东汉属永昌郡哀牢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哀牢县,佤族先民口口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就发生在此地。

当年诸葛亮为能安心北伐,先出兵平定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是现在贵州、云南的大部分地区。诸葛亮在收服阿佤山区的部落首领之后,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种植技术和医药引入当地,佤族先民为了感恩,留下了“与诸葛亮约定看守中国南大门”的誓言,整整1700年佤族人民始终遵守这个盟约。

1927年,英国侵略者非法侵入阿佤地区,偷偷勘探和盗取矿产资源。6年后,英国开始修建通往矿区的公路,还直接派兵占领佤族班洪和班老等部落的银矿。英国此举激起了佤族人的强烈愤怒,班洪和班老两部落的首领集结其他部落首领,以效忠阿祖阿公诸葛亮之名,剽牛立盟,成立佤族联军,决心驱逐英军。

尽管佤族士兵和英军在武器装备上存在巨大差距,但是佤族人团结一致、不畏牺牲,即使英军用大炮摧毁了佤族十余座村寨,佤族人依然没有退缩。最后在几大部落的共同努力下,失地得以收复,英军被迫退出云南境地。这一事件很快传遍海外,佤族由此名声大振,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佤族对于诸葛亮的崇拜情结。

民国初年,阿佤山区因澜沧江的支流勐董河发源于此而改名沧源,并设立沧源行政委员会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班洪、班老正式回归中国。1963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沧源佧佤族自治县,设立沧源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28日,正式成立沧源佤族自治县。

“同饮一江水”采访团深入沧源佤族自治县,实地参观了勐省水厂、糯良乡班鸽村、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勐角乡翁丁村、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等地,与当地干部、居民交流座谈。

沧源县民族文化灿烂,自然生态宜居,沿边优势突出。该县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水系地理分水线,是中国西南通达印度洋最便捷的枢纽,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全县河流分属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是“两洋分线、两江分岭”的分水岭,水资源极其丰富。

在见证佤山大地从刀耕火种到小康生活的历史巨变后,2021年6月,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三翁、三贵、俄松、三木嘎、尼红、赛金、岩翁、岩团、三木水、岩板10位老支书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山人民在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10位老支书回了信。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老支书们:“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青山绿水,饮水思源,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寨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指引下,沧源县少数民族同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为根本遵循,以“恢复原有的河湖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河库人文景观功能,着力打造水美富边的样板、水美稳边的示范、水美固边的屏障,唱响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水美乡村之歌”为治理目标,在河湖治理、兴边富民、安全饮水、法治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美乡村画卷。

沧源县在保障城乡安全饮水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效,让采访团成员印象深刻。在勐省水厂,采访团详细参观了解了沧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近年来,沧源县大力谋划建设城乡供水两个“三年行动”,让中缅同胞“同饮一山水”,深度增强了中缅友谊桥梁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也喝上跟城市一样的自来水,有效解决区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升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和联合调度能力,确保城乡供水水源水量稳定、水质可靠。

其中,班老乡新寨及上下班老供水工程,仅用6个月时间便建成了全省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中第一个水厂、管网、水源试通水一体化的项目,有效解决了班老乡新寨及上下班老水源保证率较低、水源不稳定、水质合格率偏低、集中式供水规模较小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的成果。

许多年前整个滇西南的交通都是极不便利的,那个时候从大理到临沧、临沧到沧源人们俗话叫“走夷方”,夷方就是指现在的缅甸、泰国,意思就是到国外讨生活、做买卖。当时汇集在临沧各地的主要是常年奔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队。那个时候在大家心中沧源是非常遥远、偏僻的边境村寨。

2016年,沧源建成了机场——沧源佤山机场,并于当年正式通航。从各直辖市、多个省会城市可以坐飞机经昆明中转到沧源。2020年12月,大(理)临(沧)铁路通车运营。高铁加飞机,一下子拉近了沧源与内地的距离。

沧源正日益成为云南新的旅游目的地。

这次“同饮一江水”采访团也实地探访了沧源当地的多个旅游景点。

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崖画诉说着佤族先民的历史,壮美的千米天然彩壁国画长廊令人目不暇接,连片的董棕林尽显侏罗纪时期植物风采……走进糯良乡班鸽自然村,采访团成员们感受到乡村风貌的巨变,过去居住在茅草房中的村民如今搬进了新房,依托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当地正打造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据介绍,沧源县把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水利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关键举措,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采访团了解到,该村位于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优良、风光秀丽,多年来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辖区内生活着亚洲象,被称之为南滚河观象第一村。

据介绍,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缅边界中段,森林覆盖率达93.8%,属野生动物类型的中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安装红外相机首现“三豹同框”画面,首次拍摄熊狸、中华斑羚等动物物种影像,首次发现有“蜘蛛巨人”之称的捕鸟蛛,连续4年监测到3头亚洲象幼象出生,过去的一年内发现紫斑蛛毛苣苔1种植物新种、八蕊单室茱萸、滇叶䗛和同叶䗛3种动植物物种的新分布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走进沧源县翁丁老寨,佤族干栏式建筑、寨门、佤王府、木鼓房、撒拉房、粮仓……处处展示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翁丁原始群居村落位于勐角乡翁丁村,这里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也保留了最原始的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佤族的风土人情。采访团了解到,翁丁老寨自原址重建以来,立足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探索保护、传承、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开启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站在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佤文化活动广场上,既可观赏美丽的国门新村佤族民居全景,又可远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勐冒县公明山异国风情,“开放前沿、秘境边关”的边境风情特色十分鲜明。

公明山是中缅两国佤族人民共同崇拜的神山。据国门新村55岁村长鲍艾保介绍:“中缅两国的佤族同宗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睦邻友好。”国门新村是按照“国门形象、边关风情、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理念,将上永和上寨自然村的60多户、200多佤族群众搬迁至此地建设起来的,并按照美丽乡村旅游的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村民们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固土守边的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增强。

目前勐董镇永和社区正在建设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永和园区产业园,在中缅两国联手全面清剿缅北电信诈骗和赌博之后,缅北地区将会获得替代发展模式,走上健康、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沧源,是云南省最为特殊的县之一,是从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佤山人民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提前一年脱贫摘帽,与中国各省各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锻造了一支作风优良的“沧源铁军”。

如今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既实现了千年跨越,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歌曲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现如今阿佤人民再次唱起新歌,相信边疆各少数民族会一直把新歌唱下去。